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,市场经济化、社会法制化和国人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出来。与之相对应,我国的道德规范体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,原有的一些社会基本道德框架逐步解体,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不能够完全适应今天的变革社会。当然,武术界的道德也不例外。 过去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,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,区域化,门派等方面,所以就有了以姓氏命名的,以地名命名的,以门派命名的。 其次是在尊祖重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,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、立牌位等恪守祖训、祖道的风气,保持武术的正统。它压抑了武术的进步发展,扼杀了创造能力。 再次是唯我独尊的“宗派之争”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,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、排斥、讪骂,甚至大打出手。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思想,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,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,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。失去了尚武崇德,修身养性的习武真谛。 今天,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,如踢馆子,搞挑战,耍英雄、逞好汉、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,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旧思想的旧行为等,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,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,批判过时的旧武德,树立新的武德观。 武德是习武的核心之一,它承载着武术文化的内涵,体现着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。它应作为习武者所具备的一种美德,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,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、规范,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。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,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,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合适的环境。我们要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—武术得以顺利传承并发扬光大,习武者同样也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,要探究武术的源起、功能及内涵,而最重要的是弄清和实践中华武术的精神,即“武之道”,正视听,知荣辱,求得武术生存和发展的合理空间。让大众的正确认识武术、看待武术,成为大众运动,做到既不追捧,也不轻鄙。轻鄙的偏见会让武术传承受阻,人才凋零而窒息,同时成为社会压力压制公民享受合法兴趣爱好的权利,不能人尽其才,为民主、法制社会之悲哀;追捧的狂热易使武术流于形式,什失却武学本质,导致毒草从生,武德败坏,害人误已,最终演化成社会弊害,为公众所不齿,从而在公众中转为轻鄙,成为武术的终结者。总之是追捧之病大于轻鄙之害。而只要出现轻鄙的偏见和追捧的狂热,即为公民社会里公民与社会素质的悲哀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,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,热爱祖国联系起来,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,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;有宽广的心胸,对人民要以礼待人,不恃武伤人,不以强凌弱;对危害祖国、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,见义勇为,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,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;保持不盗名、不夺利、不保守,热于助人的美德;尊老爱幼,尊师重道,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,认真专研,努力学习技术,刻苦练功,磨练出慈、勇、智、恒的坚强意志,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,文武双全,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。 |